当前位置:首页 > IP回忆录 > 《美丽的村庄》

一、闲游颐和园

回到北京后,爸爸除了去探望老朋友,就去颐和园散步。有时,他一天要去两次颐和园。在公园里,他经常遇到很多没有工作的老干部、老教授、科学家等等,有些是过去就认识的。他们都住在颐和园附近,分别是总参三部、军事科学院、高等军事学院(后来的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央党校、中调部等单位的。这些人大多聚集在景福阁、三间房、谐趣园等地。他们在那里或吟诗作赋,或谈古论今。有的研究植物花草,有的干脆每天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惯及劳作情况。他们甚至把蚂蚁捧在手里,细心观察。这些人满腹经纶,通晓天文地理,博古通今。有一次,他们发现两只大蚂蚁,估计有一公分长。那时,在万寿山可常看见猫头鹰在古松柏的树枝上打盹,它们见了人不会受惊而飞走,只是睁着大圆眼睛看着游人,真的很像猫。它们白天睡觉,夜晚外出觅食玩耍。
    从山东回来后,爸爸妈妈都没有被安排工作,经常以听收音机解闷。那时,广播电台里的节目除了八个样板戏以外,就是新闻广播。样板戏的音乐、曲调、戏词都挺好的,只是太少了,不能满足广大听众的需求。还有一套节目是记录新闻,播音员念稿的速度很慢,并说明各种标点符号。这是为没条件或没时间听广播的单位和个人设置的。比如,条件不好的人民公社,指定一个人边收听广播节目,边用纸笔记录,然后再去田间地头儿念给公社社员们听。条件好一点儿的公社或厂矿企业可通过大喇叭广播的形式传达消息和节目。
有时,我和朋友们去颐和园偷鱼。我们用很长的鱼线,一头系在瓶子或罐头盒上,另一头系着扎有鱼饵的鱼钩,鱼钩旁还系有一个小铅坠子。投放鱼饵的时候,手握鱼线,使劲儿地在头顶甩好几圈,然后松手,铅坠便带着鱼钩鱼线飞向远处的湖水之中。我们坐在岸边手握着线就行了。只要鱼线突然绷直较劲,就说明有鱼上钩了。这时就猛地一拉鱼线,鱼钩就会挂在鱼嘴上了。偷鱼的行家非郭头儿莫属,他是我小学一年级的同学。
那时,颐和园人极少,溜达一百多米也见不到几个人,门票才一毛钱一张。颐和园是全世界公认的人类文化遗址,人们多年来总是不停地声讨慈禧老佛爷,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但我想说,在那个时代,即便将经费拨给了海军,仍然是要打败仗的。一个完美的颐和园给今天的中国人带来了很多的实惠。
    北洋舰队惨败的结局不是意料之外的事。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万世耻辱。颐和园是中国人民的荣耀,它免于战火
和文革,保存下来,真是万幸!圆明园可没那么幸运,1980年以前的圆明园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除了几块汉白玉大石头和那个高大的地基以及土丘稻田,什么都没有了,和荒郊野外没什么两样。现在人们看到的,大部分都是1980年以后搭建的。